槐樹灣鄉地處群山環抱之中,村民居住分散,道路曾是制約發展的突出短板。過去,狹窄的土路遇雨泥濘、遇旱揚塵,部分村組的水毀路段更是“晴天坑洼、雨天斷行”。2025年,該鄉黨委政府緊扣“建好、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”目標,將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列為年度重點民生工程,用一條條扎實改造的道路托起群眾“穩穩的幸福”。
搶修水毀道路,解群眾“心頭憂”。“去年汛期這段路塌了半邊,拖拉機都過不去,現在護岸砌得結實,心里踏實多了。”站在楊橋村峽口組新修的護岸旁,村民指著眼前4米高的混凝土擋墻感慨。針對全鄉16處水毀路段,鄉里建立“應急+長效”修復機制,槐樹灣村蓮塘組25米塌方路段采用重力式擋墻加固,同步疏通50米排水溝;碼頭村560米河道護岸全線重建,抵御20年一遇洪水;雙石村585米護岸配套沉砂池和涵管,減少泥沙淤積隱患。截至目前,19個水毀修復項目已全部開工,預計10月底前完工,保障8個村4000余名群眾安全出行。
拓寬產業路,架起“致富橋”。在板堰村洪家灣,3.5米寬的新修生產路直通千畝桑園。“以前路窄坑多,收繭車進不來,得用三輪車轉運四五趟,現在大車能開到田頭,一季省下2000多元運費。”桑農們算起經濟賬。鄉里結合農業產業布局,精準提升“產業路”通行能力,槐樹灣村高山組將860米道路從3米拓寬至4.5米,滿足桑繭運輸車輛雙向通行;萬沖村熊樓道路實施瀝青黑化,降低茶葉運輸損耗;響山寺村新建2600米硬化路連接50畝茶園,采摘效率提升30%。據統計,該鄉11條產業路改造惠及桑農、茶農等600余戶,年均可節約運輸成本超百萬元。
打通“末梢路”,連通“百家心”。長沖村黃精種植基地旁,新修的2200米水泥路如銀鏈般串起散居山坳的農戶。“過去下山賣黃精要走四十分鐘山路,現在三輪車十分鐘到收購點。”種植戶的喜悅寫在臉上。針對偏遠村組“最后一米”通行難題,鄉里實施“入戶道路補短板”行動:板堰村2500米道路連接37戶分散住戶;板棚村1500米道路讓東風組村民告別“晴天一身土”;雙石村1540米道路貫通后,50余名學生上學路程縮短一半。施工中嚴格執行“路肩培土、邊溝暢通、厚度達標”標準,村民自發成立監督小組,確保18厘米混凝土澆筑不打折扣。今年全鄉新建入戶道路超1.2萬米,1800余名群眾直接受益。
創新管護機制,守護“長效路”。在萬沖村新修的道路旁,一塊“道路認養牌”格外醒目,村民負責門前200米路段的日常清掃和邊溝疏通。鄉里探索“共治共享”管護模式,設立專項養護資金,開發護路員公益崗位;在紅嶺公路等重點路段安裝智能監控,實時監測邊坡塌方;將道路管護納入村規民約,開展“最美鄉道”評比。鄉人大代表在調研中建議:“下一步要推動‘道路+產業’深度融合,把桑園路變成觀光路,讓茶園路延伸為采摘路,真正把農村路變成風景路、致富路。”
從搶險修復到提質升級,從主干道延伸到入戶路,槐樹灣鄉用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作答民生考卷。如今,一條條平整的公路蜿蜒山間,運出去的是桑繭、茶葉、竹制品,帶進來的是技術、客商、新機遇,鄉村振興的“幸福路”正越走越寬廣。